摘 要:新课标中重新对小学语文阅读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中增加学生自主阅读的数量和方式,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分享,从而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多元化的形成。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其阅读创造性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终生发展的形成。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优质护理在基层普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通过对基层医院普外科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模式在基层普外科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能够有效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摘要:基层外科护理记录是医疗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护理质量和患者病情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外科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如记录不规范、内容不完整、缺乏连续性等,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研究表明,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完善记录制度、推广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基层外科护理记录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促进外科护理记录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摘要 目的 探究双流速低剂量碘佛醇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需要做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经常规剂量碘佛醇造影,研究组则应用双流速低剂量碘佛醇造影,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双流速低剂量碘佛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后其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当,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研究组患者造影后过敏反应、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流速低剂量碘佛醇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应用不仅保障了影像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造影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更具可行性。
摘要 目的:比较CT能谱成像与定量CT技术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60例疑似骨质疏松患者,均行CT能谱成像与定量CT检查,并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CT能谱成像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定量CT技术(P<0.05),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谱成像在骨质疏松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策略对CT增强扫描患者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 2022年9月-2024年9月接受CT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策略,并对比两组患者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细节护理策略能有效降低碘对比剂外渗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全身麻醉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5月-2025年5月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实行目标导向护理联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5项不良反应者占比更低(0.00% VS 16.00%)(P<0.05)。结论:目标导向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体温情况,不良反应减少,值得推广。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存在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风险的患者80例,分别采用SWE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测胫后静脉、腓静脉的弹性参数(杨氏模量值)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速度、管径),以静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SWE参数与血流滞缓程度的相关性及对血流滞缓的诊断效能。 结果:血流滞缓组静脉的杨氏模量值高于非血流滞缓组;杨氏模量值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与血流滞缓程度评分呈正相关;SWE诊断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CDUS。 结论:SWE技术能定量评估下肢远端深静脉弹性,其参数与血流滞缓密切相关,对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有较高诊断价值 ,可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疼痛评估的针对性护理在乳腺癌术后药物镇痛中的价值,为优化疼痛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12月1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两组各60例。对照组行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常规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加用动态疼痛评估(NRS、FAS)、围术期心理干预、精细用药管理(如小剂量曲马朵调整)及体位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术后24、48、72小时的疼痛评分(NRS)、用药量、不良反应、功能活动(FAS)、心理状态(SAS、SDS)及满意度,采用t检验和χ²检验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活动时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小时舒芬太尼用量更少,不良反应发生率13.3%(对照组28.3%),FAS评分A级占比70.0%(对照组45.0%),SAS、SDS评分及满意度均更优(均P<0.05)。结论 基于疼痛评估的针对性护理可提升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减少用药及不良反应,促进恢复,改善心理状态和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3.1-2025.1期间50例全麻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及对照2个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观察组实施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麻醉复苏指标。结果 术前,认知功能(MMSE)评分术前两组比较P>0.05,术后2小时、4小时、6小时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复苏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麻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患者麻醉复苏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