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唐文艺
四川省南部县铁佛塘镇碧龙小学
摘要:任务群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多元学习任务,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主题化、情境化的任务序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维活力。研究重点围绕任务群的设计逻辑、课堂实施策略及能力提升机制展开,提出以“目标分层、任务协同、评价多元”为特征的实践框架。实践表明,任务群驱动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信息整合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任务群驱动;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一、任务群驱动模式的内涵与设计逻辑
(一)任务群的核心特征
任务群驱动模式强调“目标统整、任务关联、能力进阶”三大特征。以阅读能力培养为导向,围绕特定主题串联听、说、读、写任务,形成“感知—理解—创造”的螺旋上升路径。例如,在“童话故事”主题任务群中,可设计“故事复述”“角色辩论”“创意续写”等关联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任务设计需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如低年级侧重趣味性任务,高年级增加思辨性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结合校园活动、节日文化等设计实践任务;贴近文本特质,针对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设计差异化活动。例如,在说明文阅读中设计“科学小讲师”任务,要求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口语表达。
二、任务群驱动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活阅读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真实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认知参与,使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教师应基于文本主题设计具有代入感的任务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产生阅读内驱力。
以“民间故事”主题任务群为例,教师可抓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设计“非遗传承人”情境任务。课堂中,教师先通过皮影戏表演视频引入《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经典故事,引导学生讨论角色特征与情节冲突。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卡纸、木棍等简易材料制作皮影道具,并分工完成剧本改编、角色配音和舞台表演。在演绎《田螺姑娘》时,学生需反复研读原文,提炼人物对话的潜台词,分析场景转换的合理性。这种“读—演—评”一体化的任务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通过角色代入体会民间故事传递的价值观。实践表明,此类情境任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同时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分层推进,构建能力阶梯
分层教学理论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置“最近发展区”,避免因任务过难或过易导致学习动力流失。具体实施中,可将综合性任务拆解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级,形成循序渐进的训练链条。
以寓言阅读任务群为例,教师围绕《狐假虎威》设计三层级任务链。第一层级为基础训练,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本,用荧光笔圈出描写狐狸和老虎神态动作的关键词,如“大摇大摆”“愣住”等,并填写“角色行为记录表”。此环节着重训练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第二层级为发展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角色互换”活动:假设老虎识破诡计,学生需以老虎的视角重写故事,要求保留原有寓意但创新情节。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深入分析寓言的核心矛盾,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传递的讽刺意图。第三层级为拓展实践,组织学生将改编后的寓言制作成连环画,用图画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呈现故事发展。通过“提取—重构—创造”的分层推进,学生在完成具体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理解到应用的能力跃升。
(三)协同学习,促进思维碰撞
任务群驱动的课堂需打破个体学习的局限,通过结构化的小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应设计具有互补性的合作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贡献价值的切入点。
以“名著导读”任务群中的《西游记》阅读为例,教师将“取经团队人物分析”作为核心任务,组建4-6人合作小组。任务要求包含三个维度:第一,绘制“西游路线图”,标注师徒四人途经的主要地点及对应事件;第二,制作“人物能力雷达图”,从武力值、智慧值、忠诚度等维度量化评价角色特征;第三,开展“取经听证会”,辩论“如果减少一位徒弟,取经能否成功”。在任务执行中,擅长逻辑分析的学生负责整理事件脉络,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主导图表绘制,表达力强的学生承担辩论主辩手角色。在分析沙僧作用时,有小组通过统计原著中沙僧的对话次数和具体行为,提出“沉默的维系者”这一创新观点。这种分工协作不仅提高了任务完成效率,更让学生在观点交流中学会多角度解读文本,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实践发现,学生在持续的任务参与中逐步掌握了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低年级学生能够借助关键词批注快速捕捉段落重点,中高年级学生开始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叙事逻辑或人物关系,部分学生还能在续写、改编任务中展现个性化表达。例如,在寓言《狐假虎威》的阅读任务中,学生通过“角色行为分析表”准确提炼狐狸的狡黠与老虎的愚钝特征,并在续写结局时主动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揭穿谎言要靠智慧”的创新观点。小组合作环节的成效尤为显著,学生通过分工完成剧本改编、道具制作、展演彩排等任务,不仅提升了倾听与沟通能力,更在观点碰撞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需警惕两类问题:一是任务设计的“量”与“质”失衡。部分教师为追求任务形式的丰富性,在同一主题下叠加过多活动,导致学生精力分散、浅尝辄止。建议教师依据单元核心目标精选2-3个主干任务,如将“民间故事”任务群聚焦于“情节复述”“文化内涵探究”“创意展演”三大模块,确保每个任务有充足的实施时间。二是评价反馈的时效性不足。需建立“三维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深度,借助读书笔记、创意作品等实物成果评估能力发展水平,利用阶段性自评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结论
任务群驱动模式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其系统化的任务设计与实践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破解传统课堂的碎片化困境。未来实践中,教师需进一步探索任务群与跨学科学习的融合,开发更具开放性与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体验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兰志德. 指向能力进阶的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J]. 新课程研究,2024(27):129-131.
[2] 苏秋霞. 培养阅读思维,提升认知能力——试论小学高段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思路[J]. 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2022(9):64-66.
[3] 董玮珂. "学习任务群"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 小作家选刊,2024(2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