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的护理专案改善及其效果研讨
郑田田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21000
【摘要】目的:观察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的护理专案改善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76例(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随机分为护理专案改善的观察组(38例)与常规管理的对照组(38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开始及结束注射胰岛素时血糖水平低,血糖达标时间短,胰岛素注射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波动差值低,P<0.05。 结论: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中开展护理专案改善能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血糖达标,减少胰岛素注射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减少血糖波动,值得借鉴。
【关键词】ICU;静脉输注胰岛素;血糖管理;护理专案
ICU医疗环境非常复杂,而且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手术等因素的影响常处于应激状态,引发各种应激反应。分析认为ICU患者大多会表现为高血糖状态,一旦出现这一情况必须开展及时有效处理,否则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以及后续康复。在ICU患者高血糖管理中,静脉输注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通过准确调控胰岛素的输注速度以及剂量,能将患者水平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中,并且稳定机体内环境,也为身体恢复奠定良好基础[1]。但是在血糖控制过程中患者也会面临较多的困难,非常容易出现血糖波动问题,一旦发生波动会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加大,甚至会影响患者预后,如加大感染风险、影响器官功能恢复等。因此,为获得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必须采取科学的血糖管理模式,综合考虑到患者多方面因素,如病情、应激程度等,对血糖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水平平稳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本研究选取我院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76例,观察护理专案改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选取我院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7至76(51.45±2.74)岁,住院时间2至15(8.34±1.76)d,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6至77(51.62±2.68)岁,住院时间2至16(8.51±1.88)d。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监测患者血糖水平,掌握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胰岛素,及时处理异常问题等。
观察组:①组建护理专案改善小组,组内成员由ICU护理人员、医师组成,之后需要共同合作对相应的改善方案进行制定,开展深入的讨论,并且与患者实际状况以及资料相结合,所有措施的开展围绕优化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进行。②针对ICU静脉输注胰岛素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多个维度开展探讨,如输注速度、胰岛素剂量、患者基础病情等,并且进一步了解影响程度。根据实时血糖波动值动态调整胰岛素剂量,进行更加准确的控糖,并减少风险时间发生。血糖波动值>3.0mmol/L并且持续升高时,表明患者存在血糖失控风险,需按0.1至0.2U/h增量调整胰岛素剂量,能有效控制高血糖,降低急性并发症发生,如酮症酸中毒。如果血糖波动值在1.7至3.0mmol/L,胰岛素剂量以0.05至0.1U/h微调,提升控糖效率的同时降低低血糖风险。血糖波动值<1.7mmol/L或降低时,应减少胰岛素剂量调整,或暂停调整,同时加强血糖监测频率,2h进行1次,预防低血糖发生。在胰岛素静脉输注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重要器官情况,如心、脑、肝、肾,如果以上器官存在相关疾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维持在7.8至10mmol/L,如果血糖水平在8至12mmol/L,需要立刻向医生进行汇报,并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尤其注意对血糖波动情况进行进一步观察。③在治疗早期,对患者血糖变化进行详细掌握,每次胰岛素使用时间需要间隔6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要开展血糖监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情况下,可以对监测频率进行合理调整,每120分钟1次,也可以延伸至240分钟,通过以上方式能实现对患者血糖的有效监控,而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监测操作,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使其舒适度得以提升。④为促进ICU护理人员血糖管理以及低血糖处理能力的提升,必须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的培训。培训期间内容有胰岛素注射技术、治疗原理、血糖监测方法等,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低血糖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培训期间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在线上平台,可以提供案例分析、视频教程等学习资料,有利于护理人员随时进行学习。线下主要通过小组讨论、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学习,并且积极开展模拟操作,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考核,通过这一方式能掌握其综合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加以指导,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知识以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1)开始及结束注射胰岛素时血糖水平;(2)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注射量;(3)低血糖发生率;(4)血糖波动差值。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开始及结束注射胰岛素时血糖水平对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开始及结束注射胰岛素时血糖水平对比(mmol/L)
组别 | 开始注射时 | 结束注射时 |
对照组(n=38) | 18.45±2.17 | 9.24±2.11 |
观察组(n=38) | 16.23±1.83 | 8.34±1.28 |
t | 4.821 | 2.248 |
P | 0.000 | 0.028 |
2.2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注射量对比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注射量对比
组别 | 血糖达标时间(h) | 胰岛素注射量(U/d) |
对照组(n=38) | 11.47±2.75 | 43.28±2.83 |
观察组(n=38) | 10.12±1.47 | 32.54±2.55 |
t | 2.669 | 17.380 |
P | 0.009 | 0.000 |
2.3低血糖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低血糖发生率对比
组别 | 发生(n) | 发生率(%) |
对照组(n=38) | 4 | 10.53 |
观察组(n=38) | 0 | 0.000 |
| - | 5.352 |
P | - | 0.021 |
2.4血糖波动差值对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血糖波动差值对比(mmol/L)
组别 | 血糖波动差值 |
对照组(n=38) | 2.12±0.46 |
观察组(n=38) | 1.15±0.26 |
t | 11.316 |
P | 0.000 |
3讨论
在ICU患者疾病治疗期间,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存在较高的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一旦出现又会加大患者病情复杂性。针对该状况,静脉输注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通过对胰岛素输注进行合理的调节能对患者血糖起到显著的调控作用,并且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患者疾病治疗以及康复均具有积极作用[3]。但是患者静脉输注胰岛素这一过程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引发低血糖,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在患者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血糖管理工作,不仅要重视血糖水平控制达标,还应该加强低血糖的预防,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护理专案改善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护理质量提升中效果显著,其能针对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问题根源,并且全面掌握相关影响因素,在护理过程中严格的把控各个环节,使护理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利于护理服务更加优质且高效,也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护理体验[4]。将其应用于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中,通过组建专业的小组,能围绕优化血糖管理共同制定改善方案,进而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并且与临床实际更为符合,进而提高血糖管理效果[5]。管理期间,更加注重个性化输注方案的准确调控,能尊重患者差异,提供相应的胰岛素静脉注射方案,根据血糖波动值确定胰岛素调整剂量,而且在此期间也考虑到患者重要器官疾病情况对血糖进行合理的控制,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以上内容有效避免患者血糖大幅度波动,进而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6]。管理过程中能对血糖监测频率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能掌握血糖变化,还能减少不必要的监测操作,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也能防止频繁操作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使其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有利于血糖维持稳定状态。管理过程中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胰岛素、血糖监测以及低血糖防治等方面知识的讲解,有利于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以及操作能力提高,临床工作时也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进而保证血糖管理质量,取得显著的血糖控制效果[7]。
所以,护理专案改善在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血糖达标,减少胰岛素注射量及低血糖发生,减少血糖波动,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克,苏珊,伊雅君,等.儿童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及轮换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24,24(11):1743-1748.
[2]李芳芳,董颖越,王群,等.北京市28所医院护理管理者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及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6):828-833.
[3]郭晓迪,曾咏梅,龚冬娥,温春苗,朱延华,胡细玲.基于IKAP理论的护理专案改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低血糖分层优化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7):1570-1574.
[4]曹环,刘慧芳,何荣莉,等.基于叙事护理改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痛苦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4,24(2):98-102.
[5]司梅,王惠琴,黄云波.低热量饮食干预与有氧运动干预对早期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岛素水平及人体成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3):229-234.
[6]李晓梅,牛丹.基于Roy适应理论的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6):193-196.
[7]钱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临床实践手册》出版: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的效果及临床护理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4,33(10):I0004-I0004.